上海被年轻人称为心之向往的“魔都”。到上海实训后,早晚挤地铁,看着满眼的滚滚人流,脑海中不禁浮现一个问号,上海为什么对年轻人有如此大的“魔力”吸引力呢?为解开这个疑问,我利用在上海实训,可以面对面与企业高管、员工交流沟通的契机,设计10个问题,采取单独或委托队友,以及到实训企业走访座谈等方式,访谈了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、万礼集团、杉杉集团、联储证券、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等12个实训企业的27名高管、中层、工作人员,以期探寻青年人才选择上海、集聚上海的答案,进而对青岛招才引智提供有益借鉴。
一、访谈基本情况
访谈采取漫谈式、交流式和座谈式相结合的方法,尽量做到随意、轻松、简单,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想法,逐一进行梳理归纳,但力求原汁原味呈现原意。
1.访谈人员的工作职务、年龄、学历、入职时间等情况。
访谈的27名人员中,高管4人,中层3人,普通工作人员20人,80%以上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;75%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历,近30%有海外留学经历,其中不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、南加州大学等名校;入职时间多在1年以上,仅4人入职不到1年。
2.毕业后首选的工作城市是不是上海,如果不是,为什么又选择来到上海工作?
访谈的27人中,有20人毕业后首选上海工作,占访谈人数的74%。其他7人中,1名企业首席运营官为寻求更好发展,从深圳来到上海;1名行政高管原是中央驻沪单位公职人员,后辞职进入现在的企业;1名人事高管以前在北京工作,2019年由现在的企业高薪挖到上海;1人原在青岛工作,为了更高发展平台辞职来到上海工作;另外3人因公司内部工作调整,从其他城市调到上海工作。
3.毕业后首选上海工作,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?
通过梳理归纳,青年人才毕业后首选上海,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:一是工作机会多。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的经济中心、金融中心,经济发达且质量高,对年轻人而言,拥有广阔的就业机会,优质的高端资源,相对地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的机会就大,几乎所有的访谈人员都把这一项作为选择上海的首要原因。二是工作环境好。近90%的受访人员认为上海的工作环境好,在企业工作更看重能力和效率,工作机会对每个人而言都相对公平;企业工作氛围好,企业对员工人性化管理和关怀,我实训企业所在的陆家嘴金融区,很多公司规定员工晚上加班超过9点,公司报销打车费。三是生活便利。现在很多年轻人,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,生活方式、消费习惯已经与国际接轨,上海国际化程度高,生活方式与国外相近,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。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提到,很多从中西部地区、三四线城市走出来的年轻人已经适应不了原来的生活,不可能再选择回到家乡工作;她还形象地比喻中西部地区、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是“集装箱出来、面包车回去”。
4.到上海工作是作为人才引进的吗?对上海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否知晓?企业是不是有专门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?有无人才引进政策对选择上海、选择现在的公司影响大不大?
接受访谈的人员,都不是作为人才引进的,多数人员最关注上海市的落户政策,对于其它人才引进政策基本上不了解,也不太关心。因为很多年轻人,包括留学人员都一再强调在上海和他们具有同样学历的人,甚至更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,不敢自称人才,自然也就不关心人才政策。
询问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了解到,企业制定了人才引进的政策,但也仅限于高层次人才或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。由于涉及商业秘密,两人均没有正面回应企业具体的人才引进政策。但她们也一再强调,有无人才引进政策,对公司招聘普通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影响,由于上海集聚了大量年轻人才,竞争比较激烈,企业可选择的余地较大。
5.对目前的工作状态、工作环境、工作氛围等否满意?将来有没有离开上海的打算?如果离开,会选择哪些城市?离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
超过85%的受访人员对目前的工作状态、工作环境、工作氛围感到基本满意。仅4人谈到将来有可能离开上海。如果离开上海,会优先考虑离家乡近的二三线城市,或者回到家乡创业。
离开上海的主要原因有三点:一是生活成本高,生活压力大。上海收入高,消费水平也高,特别是上海的高房价,对家庭条件一般的年轻人而言,购房只能是奢望。一些受访的男性年轻人表示,将来成家立业,再加上孩子的生活、教育成本支出,会影响生活质量,为了下一代会考虑选择离开上海。二是年龄增长,上升空间受限。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受访人员表示,上海工作机会多,但工作竞争十分激烈,单位人员更新换代很快,如果自己达到一定年龄,上升空间遇到“天花板”,会考虑离开上海,到上海周边二线城市就业创业。三是两地分居,陪伴家人。2名女性受访者指出,如果将来另一半在其他城市,为了避免两地分居会离开上海;2名老家在外地的受访者表示,将来父母需要照顾,可能会考虑选择离家近一点的城市,或者回老家工作。
6.一个城市对人才的最大吸引力是什么?
接受访谈的人员均认为,一个城市对人才的最大吸引力,是能够提供让人才感到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就业机会和平台。尤其是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青年人才来说,能拥有更充分的就业机会,才更有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,才更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新的高起点。对高管人才而言,高质量的就业和大的发展平台,才能为其带来合理增长的劳动报酬、较为体面的社会地位、事业成功的成就感。
7.对青岛是否熟悉或者了解?是否到过青岛?对青岛最直观印象是什么?
受访人员中,有12人到过青岛,但都表示称不上熟悉或者了解青岛。到青岛的目的,基本上都是商务出差或者去旅游。对青岛最直观的印象是城市干净漂亮,环境优美,生活节奏慢,典型的旅游城市、宜居城市;个别人员认为青岛和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,既有文化底蕴,又有现代大城市气息。某公司高管表示,青岛依山傍海,气候宜人,以前在北京工作时,开车回江苏南通老家,经常会绕道青岛停留两三天。但也有4个受访者吐槽,青岛旅游产品不丰富,旅游秩序一般,旅游体验感不佳。
8.对青岛近年来制定出台的招才引智政策是否了解?如果将来跳槽或者离开上海,是否会选择青岛?
仅有三名企业高管表示对青岛的招才引智政策略有了解,其中两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管提到青岛对高层次人次按照ABCD类给予优惠政策,其他人员均不知道青岛市出台的招才引智政策。正如前面提到,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就业首选上海,不再了解其他城市人才政策也在常理之中。对于将来跳槽或者离开上海,没人明确表示会选择青岛。主要原因是:产业成熟度不够,青岛新兴产业、高端产业偏少,难以找到与人才发展契合高的相关产业。从青岛辞职选择到上海就业的受访者,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去的上海。就业环境有差距,相比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看重从业经历、工作能力,提供比较公平的就业岗位,青岛等北方城市难以公平公正提供就业机会,一些事情需要靠关系。比如,我实训单位的一名新入职毕业生,毕业前参加青岛企业的校园招聘,面试环节他和其他参加面试的同学被问的问题十分刁钻,而获得录取的人问题比较简单,事后得知被录取的是青岛籍学生,这让他们认为青岛企业的招聘是典型的“萝卜招聘”,进而对青岛的就业环境深感失望,表示将来坚决不到青岛就业创业。离一线城市较远,青岛地处山东半岛,离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距离较远,而且周边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,发展机会、资源平台相对较少,不利于长远发展。
9.站在一个人才的角度,认为青岛在招才引智方面最应该做什么?
受访者对青岛招才引智提出的意见建议,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:一是产业聚才。青岛首先应明确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,然后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招引人才。产业发展是吸引人才的关键,只有人才政策与主导产业发展结合起来,才能吹响人才“集结号”,让人才来了有施展才能的舞台,扩大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,否则人才将会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”,最终不可能留不住人才。二是高新聘才。多个企业高管指出,现在城市抢人大战不断升级,青岛同类城市纷纷放大招引人才。面对人才抢夺大战,青岛也应“非常之时拿出非常之举、非常之策”,在招引人才方面使出“王炸”,见效最快、最直接的就是给予人才高新。三是重视留才。青岛有很多高校,应想方设法让在青高校毕业生选择留青工作,既吸引外地人才促增量,也要保住本地人才存量,两头用劲增加城市人才密度。
10.对人才来说,选择一个城市,最看重、最在意、最能打动他的是什么?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?
70%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选择一个城市,最看重、最在意的是城市提供的发展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;近20%的受访者最看重的是城市的生活幸福指数比较高,城市活力比较足;10%的受访者最看重能提供高工资,收入增长空间比较大。最不能接受的是城市搞“政策上的歧视”,有些政策本地人找关系可以宽松执行,外地人没有关系只能被动接受,城市没有形成接纳、包容人才的氛围。
二、几点启示
通过访谈可以看到,一个城市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,也是人才选择一个城市最看重的因素,就是能提供实现人才自身价值的就业机会、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发展。有鉴于此,我们应摈弃“挖到篮子都是菜”的思维模式,根据城市资源禀赋、产业发展方向,因地制宜、按需引才。
一是量体裁衣引进人才。
围绕青岛承担的重大国家战略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,建立产业人才、企业急需人才等引才清单,既针对性引进高端人才,又有计划引进技能人才、高校毕业生,形成合理的正三角人才结构,让各类人才都能“英雄有用武之地”,发挥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。
二是坚持存量和增量并重。
既到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引进人才,也走进全国985、211知名高校展示推介青岛的发展优势和就业环境,邀请高校毕业生把青岛作为人生选择的下一站。同时,大力实施大学生“留青计划”,每年毕业季前向在青高校毕业生们发出留青邀请信,安排人社等部门人员到高校解读青岛人才政策,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多元就业机会。
三是探索建立人才飞地。
针对高端人才追求物质和精神富足,注重高品质生活,注重高端人脉圈子,扎堆集聚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现状,树立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的用才理念,构建柔性人才引进机制,探索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设立“人才飞地”。鼓励支持青岛用人单位采取建立离岸创新基地、挂职兼职、周末工程师等灵活方式,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灵活引进高端人才,实现异地聚才、借力发展。
四是营造良好人才生态。
人才非常看重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、公平的竞争规则、开放包容的文化、时尚便利的生活,这些涉及打造“三化三型”政务服务环境,公平提供施展才能舞台,做好教育、医疗等人才服务“关键小事”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合力营造“热带雨林式”人才生态,形成尊重人才、重视人才、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
五是线上线下扩大宣传。
鉴于访谈中很多人对青岛不了解,加大城市宣传推介力度,通过线下到北上广深召开城市推介会、向高校推送城市宣传册、拍摄城市宣传片,线下利用微信、微博等互联网媒体,宣传青岛的重大发展战略、优势产业布局、良好就业环境、完善就业政策等,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