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常匆忙,我从这周开始就一直在出差,昨天晚上才赶回来,嗓子发炎还不太好。本来想多带几个处长过来,结果不是去外面招商,就是都忙着开会,就连两个分管的副局长都在外地。虽然匆忙,但我还是很重视。”
舟车劳顿的局长、分身乏术的副局长、处长……这段与众不同的开场白,迅速让大家提起了精神:由青岛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网信办主办的“青岛大家谈”茶座活动已经进行到第八期了,此次到访的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,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分享?
“明年是建党100周年,也将迎来十四五的开始,作为青岛的一名工信人,我谈谈咱过去五年工作的一些亮点。说实话我没有太多的准备,顺着这个话题我们慢慢切入,最主要还是听听大家的批评和建议。”
虽说是听取建议,可在“听取”之前,卞局长就开始了坦诚且深入的自我审视和剖析:
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%,这是达标的。但问题依旧在,增量不足、活力不强。”
“现在青岛是省内的龙头,全国呢?以后呢?万一我们被其他城市赶上呢?”
“还在以外贸的思想去做服装,你没有自己的品牌,你能行吗?”
“真想把那些年轻的企业家请来给大家都讲讲,思路太不一样了。青岛制造业占比还不到30%,我是不好意思再往下讲。”
不等大v们开火,局长先“急”了。在这场长达一个多小时没有准备的发言里,我们体会到了制造业起家的青岛,过去几年间所经历的“转型升级、爬坡过坎”的阵痛,和不断突围、乘势而起的决心与魄力。
1不破不立,蝶变“十三五”:
青岛制造的再突围
滑屏时代,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为互联网领域的财富故事而击节赞叹:
敲钟暴富的创业公司、此起彼伏的蓝海风口、各种商业模式的沙盘推演……仿佛“互联网+”的各式神话里,能装下整个世界的野心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提到制造业,大家总会称之为“传统产业”,转型升级和创新几乎成了谈到这个行业的常用语。
可真正落到实处,正是“传统产业“改变着一切,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由工厂生产出来的现代世界里。即便我们熟悉且为之惊叹的互联网飞速发展,也都是建立在电子工业、机械工业、光电工业的基础之上。可以说,是制造业创造着真正的财富。
青岛制造业,素有“上青天”的美誉,是著名的“品牌之都”。制造业,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、强市之基。回看过往的几年,青岛也确实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:
2016-2019四年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%以上;
是第六个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先于深圳获批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,第五个“中国软件特色名城”,全国唯一承接先进制造业领域三大国家战略试点示范城市;
疫情影响、经济下行压力之下,工业投资逆势增长,先进制造业加速培育。汽车、机械装备产业增幅分别为16.9%、11%,家电、石化化工、船舶海工、食品饮料等产业保持6%以上的增长……
不过这样的答卷,在卞局长看来不过是刚刚及格而已。
“是亮点,也有不足。作为一座‘存量’城市,5%的增速是可以达标了,但问题还在那里。增量不足,活力不强,靠存量拉动5%可以,但增量不行,就成了整个青岛发展的问题。有没有新苗子?你怎么把它做大?”
这种忧患意识,同样体现在对产业链条的布局和打造上。
“我经常说,大概率我们很多处长在这里能干满5年,还有一些干不了5年。可大家身为工信人要有责任感,要清楚以后的规划,要尽我们的努力,不忘初心,去打造发展这样一个产业体系,不能按照老路子了,你老树得开新花。”
实实在在的大白话,对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“苦“执行。“互联网+”的“996”,就这样实实在在地“移植”进了工信局:没人喊加班,但办公楼里灯火通明;没人强制摊派任务,但从局长到副局长,再到处长到科员,忙不迭地跑招商、引项目,全身心地扑在“高端制造业+人工智能” 攻势上。
过去的四年间,青岛聚焦培育“7+N”重点产业,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汽车、家电、机械装备、石化化工、食品饮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。这些在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转型赋能下的产业链,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不遑多让。疫情期间,青岛作为国内早期复工复产的唯一一座城市,更是成了业界典型,走出了一条工业增值由负而正的突围之路。
而提到举世瞩目的工业互联网,卞成局长也有自己的一番感慨。青岛在这条新赛道上的确抢先了半个身位,可依然要有清晰的认知:这是一场任务异常艰巨的开拓之旅。
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是什么?一个智能化改造的起步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有10%的企业能做到用数据激活最大效能;有20%的企业可以达到工厂自动化的水准,并不断完成自我更新;更多70%的企业甚至还未企及这样的高度。制造业的求变之道并非一蹴而就,更不可能在一夜之间,它需要企业家思想认知的转变和大量资金的投入,才够资格参与到这片广袤却激烈的战场。
2产业布局集聚、要素配置优化
融合创新的新路子
局长都这么“放得开”,大v更是不在话下,一个个问题直面青岛制造业发展的软肋。
“青岛有多少产业园,都空着没东西。咱也会发布产值百强、纳税百强,那么产业园是不是也可以有个排名?你今年有多少产值、明年有多少产值?你下边有多少企业,能引进多少人才?你有多少硕士博士,每年能形成多少专利?是不是应该由工信部门牵头,拿出审核的标准来?”
面对这个“来势汹汹”的问题,工信局相关处室的领导显得坦然而从容。问题确实客观存在,但应对措施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次第铺开。
回望“十三五”,青岛制造业的蜕变确实跌宕起伏,仅就产业园区整合就历经了由巅峰下滑的苦楚。2012年以前,全市大大小小共100多个园区,经“十二五”已整合为50个左右。到了“十三五”期间,50多个产业集群依然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、管理体系粗放的难题。从去年开始,工信局开始推进产业集群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制度建设。
怎么算规范化和标准化?
以考核为导向,真抓、实抓产业集群落地,设计综合性指标,每年评测。两年不合格的摘牌,合格的资金奖补。真正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实现区域、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,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即融合创新的路子,去深度挖掘市场调配优质资源的潜力。
针对另一位大v提出的建议——打造网红经济,卞成局长深以为然。城市制造业的发展,不单单要看工业化,同样要看信息化。新经济的发展腾飞,要依托工业基础,却也同样离不开互联网的加持。而青岛完全具备塑造网红的外在条件。
“青岛的服装产业为什么滞后了?原本外贸的、外销的思路现在走不通了,新发展格局打开了‘内循环’的内销空间。可搞内销你有品牌吗?青岛可以打造网红经济、网红品牌,但在打造的过程中,政府不能面面俱到,而应该是合理的引导,不一定是出钱,可以出公信力、出政策,通过协会的力量,吸引更多的人来,形成扎堆儿效应,来一个,活一片。”
3发挥比较优势双招双引
孵化“瞪羚”“独角兽”“哪吒”企业
从改革开放的百废待兴,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向前迈进的每一步似乎都是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和繁忙的流水线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我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主要靠制造业来支撑。
在全球掀起“再工业化”浪潮自救的过程中,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显得尤为耀眼。青岛,这座制造业强市也由此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。在经历工业企业平均规模缩小、产业园区去空心化的阵痛后,青岛正蓄力待发。
产业门类齐全、36个工业大类、海尔海信青啤中车等众多名企、名品,既是底蕴,更是激流勇进的底气。去年以来,青岛坚持把抓产业作为抓工业的根本。而在新一轮的布局中,这个“产业”发展已绝非传统的老路子,产业项目的引进也与时俱进地换上了新思路——保“存量”的前提下,在“增量”上做足文章。
要引进什么样的企业?
不光是投钱,不光是开辟市场,要带着总部来青岛上市。
青岛能为引来的产业项目做什么?
铺设新赛道,孕育新物种,培养新生态。在这样的氛围下,以新带新,去孵化更多的“瞪羚”“独角兽”和“哪吒”。
正像卞成局长所言,产业不怕做细,就怕做深。今时敢于播下一个新种子,转型迭代、融合碰撞之后,一定会发芽,由草木灌木生长到参天大树!